巨额罚款能否罚回碧水蓝天 企业排污不能靠全民买单

日期:2024-04-26 10:21
浏览次数:1117
摘要:
巨额罚款能否罚回碧水蓝天 企业排污不能靠全民买单
BINCHY内容导读:近年来,各地恶性环境污染事故频发,但很少有企业承担相应的治污成本。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源自政府一贯的追责方式。很多时候,我们的地方环保部门只是对污染企业进行一次性罚款,这笔罚款甚至都不能补救环境污染的损失,污染企业就可以继续营业生产。“一罚款就免则”,使企业置以往过错和后续影响均都可不顾,这样的做法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相差甚远。

巨额罚款能否罚回碧水蓝天 企业排污不能靠全民买单

去年包括北京在内的中国北部地区持续雾霾天气,让全民**重视空气质量。春节期间山东境内曝出竖井排污污染地下水的传闻,再加上春节后上海水域出现大量死猪,又让全民关注到水体质量。除了空气和水,遭受不幸的还有土壤、食物,湖南曾屡屡曝出大米金属超标的事,国内都有污染大户附近出现“癌症村”的新闻。

人们无法在毒气毒水中安然度日,所以要治理治理污染。北京*近决定集中整治大气污染、污水、垃圾,三年内投资超过千亿元。至于资金,必然是以政府投入为主,而政府资金其实是全民税收,此后环保企业的运营也是靠政府补贴,这其实就是企业污染全民买单。

很高兴看到政府大手笔治理环境污染。但少数人污染天空、河流闷声发财,却让饱受污染困扰的民众买单,显然有失社会公允。

正如很多人所言,企业敢于排污,主要原因就是目前企业偷排污水的违法成本太低。自今年初开始,因山东潍坊地下水污染事件,引起了全社会对地下水污染问题的高度关注,国土部也于近日公布了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。

正是在全社会对水源污染的关注之下,当地出台了所谓的“*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”,应当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企业排污的成本和代价,有助于遏制企业排污和保护水源。但是,从当前环保执法的实际状况角度说,尤其是从企业敢于排污,不断制造污染的根源上讲,企业在饮水保护区设置排污口*高可以罚款50万元,无异于罚酒三杯,对保护水源和遏制水质污染很难起到实质性的作用。

缺乏严格的细则,“眉毛胡子一把抓”,企业排了污染物,引发纠纷事故,由保险公司垫底买单,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排污,本来就低的违法成本变得更低了。这样一来,保险费成了企业购买排污权的“通行证”,绿色保险政策反倒成了“排污保险”的“定心丸”。

治理污染需要资金,一般认为当治理生态环境污染的投资占GDP的2%—3%时,环境质量会有所改善,而我国目前治理环境的投资占GDP的比例不足1.4%,因此很有必要针对污染企业征收专项资金。征收专项资金将使得企业更有动力减少污染,如果企业因为高污染而付出巨大代价并进而导致缺乏竞争力,那么被淘汰也是良性选择。

如果治理环境还采用现在方法,排污企业污染动力十足,那么将会走向污染—治理—污染的循环,将重复消耗自然资源和财富。

在饮水保护区设排污口罚50万,相对企业因违法而获得利益来讲,或许是九牛一毛。应该看到,立法、执法仍然深囿于罚款思维定势,靠罚款来遏止**企业的违法行为,显然有点力不从心。而*为现实的执法观念还应立足执法监管常态不可放松,即执法前移,将违法意图消除在萌芽状态。

墨西哥湾原油泄漏事件值得我国排污处罚借鉴。自从泄油事件发生后,英国石油公司日子非常不好过,其善后成本已超过了35亿美元。此外,在美国政府的重压下,英国石油公司还不得不建立了200亿美元的赔偿基金,用于赔偿渔业、旅游业等行业的相关损失,且赔偿不设上限。英国石油公司为事故承担了巨额治污成本。即便前段时间CEO换人,也明确表示,无论BP由谁执掌,都要对墨西哥湾漏油事件负责到底。

如果我国能对污染企业同样严厉,让其在污染了环境之后同样付出惨重的治污代价,必将对其他企业有警示作用。基于此,期待政府能对近年来公开报道的*严重的漏油事件从严治理,以儆效尤。

反观众多的水资源污染案例,企业超标偷排污染物,是根本不考虑后果的。与其污染成事实,对环境的破坏已产生影响,不如在事前加大监管力度,使其污染的动机难以得逞。

任何企业的污染行为在强有力的执法面前都要得到威慑和治理,因而,环保以及水资源执法应改变策略、积极作为,从事后执法前移到执法前台,把好“入门”关。要切实提高环评的“门槛”,其中执法常态化*为关键,不给企业一丝违法的机会,着力提升监控企业排污的技术含量。与此同时,要进一步为企业提高环保服务,增强企业的水资源保护意识,把企业的违法意图消灭在萌芽状态。这些才是环保部门提高执法水平所应思考与实践的。
文章链接:中国环保设备展览网 http://www.hbzhan.com/news/detail/77907.html




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5046号